2023-07-25
近年來,省委、省政府把完善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形成機制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推進,出臺的《關于推進水利工程供水價格改革的實施意見》在定價方法、定價方式、吸引投資、提升政府定價效能、城鄉供水一體化等方面實現創新突破,多項舉措在水利工程供水價格改革領域走在了全國前列,得到國家發改委、水利部充分肯定和積極評價。
一是轉變定價方法
厘清政府、企業、用戶權責邊界。將水利工程水價定價與輸配電、天然氣輸配和城鎮供水等領域定價方法接軌,通過核定水利工程的準許成本、監管準許收益、稅收等因素確定準許收入,對不同行業或用途的農業用水價格、非農業用水價格在終端用水環節實行分類的核定水利工程供水價格,體現水利的普惠性和均等化,建立起水利工程供水價格按照“準許成本+合理收益”的原則的科學定價機制。
二是優化定價方式
以我省首個跨流域引調水工程—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為探索,首次引入南水北調工程采用的“折算供水量法”,按照“受益者分攤”原則,科學歸集和分攤各區段、各類供水對象承擔的成本,對各類用水實行差別定價。對“十二五”以來以融資方式投建的中小型工程,在提水動力費率仍按社會平均水平核定的前提下,構建“標桿水價+提水動力費”的定價新機制,實現增量工程供農業用水的價格區間為0.28—0.54元/立方米,供非農業用水的價格區間為0.35—0.79元/立方米,水價較存量工程水價明顯提高。目前,全省已累計核定標桿水價的工程項目約100座,實現年供水收入7000余萬元。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實現年供水收入超5000萬元。貴州歷史上絕大多數水利工程無償供水的局面得以扭轉,水費收入大幅增長。
三是創新投資引導
對社會資本參與新建的非城鄉公共供水水源的水利工程等,可由雙方協商定價,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工程建設運營、優化投資結構,明確當水價調整不到位時,當地政府可安排財政性資金對供水經營者進行合理補貼,有效穩定市場投資預期。目前,三峽集團、中鐵集團、中國南水北調集團等央企紛紛到我省就水網連通工程、水資源配置工程等方面的建設運營合作進行對接。我省水利投入資金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。
四是提升定價效能
將原來的基本為政府定價調整為政府定價或市場調節價,定價方式由單一的“一庫一價”調整為“一庫一價”、標桿價格+提水動力費、區域性等多種定價方式,建立供水價格動態調整機制,將原周期長甚至長期固化的定價方式調整為實行3—5年定期校核。進一步規范定價程序和價格行為,實行信息公開和不當收益追溯,全面建立城鎮供水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,進一步提升政府定價效能。
文章來源:https://m.thepaper.cn/baijiahao_23728031